微观经济形势与体制改革
近年来,尤其是这一轮经济宏观调控以后,中国企业的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当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政策,最先受损的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当经济过冷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先受益的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这就使得企业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也就是保育钧会长所讲的“国进民退”现象越来越明显,这是十分危险的。
我们很担心,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遏制这一势头的话,就有可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上去。这并不是不可能的。20世纪50年代,我们就是通过公私合营、公进民退,一步一步走上计划经济轨道的,最后大家都尝到苦果——即商品短缺和物资匮乏。
现在,通过三十一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走出了计划经济,走进了市场经济,并且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今天的“国进民退”,重走回头路,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对此,各方面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它不仅对于民营经济,而且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
为什么国有企业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按照我们十年前的说法,就是国有企业要收缩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也就是说要有进有退,“退”就是从这个竞争领域退出。
国有企业依靠垄断,吸纳和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国有企业具有“国家”的背景,更容易从银行贷到更多的资金,这样对于民营企业就会产生“挤出效应”。此外,国有企业在经营上可以不计成本,且拥有各种关系。就拿酒店业来讲,国有企业的酒店,可招揽大量的政府会议,可以享有很多“天生”的客源,拥有政府关系资源。如此,民营酒店当然竞争不过国有酒店,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竞争。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向酒店行业进军,民营酒店的企业家越来越感到担心。
我始终不明白,酒店行业显然不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关键领域关键行业”,为什么国有企业一定要在酒店行业做大?(主持人:“酒店业的国有资产占到了50%以上”)我个人认为,国有企业应坚决地退出竞争性领域。这应作为一个长期坚持的国策,而不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而左右摇摆。
国企退向何方?
国有企业退向何方?前面提到,按照正统的提法,“国有企业要收缩到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或者说是关键领域、关键行业。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发展民营企业呢?因为国有企业的效率不高。如果把一个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收缩到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那么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更安全了,还是更不安全了?这就如同一个运动员,膀大腰圆、四肢发达,倘若他关键部位,如心血管堵塞了,效率不高,他能够成为一个好的运动员吗?
同样的道理,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如果都收缩到命脉领域,然后占据垄断地位,依靠垄断来拿高工资、高福利,这对国民经济来说显然是不安全的。
那么国有企业应当收缩到哪里?按照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国有企业应当收缩到公益事业,收缩到提高国民福祉的领域——这些领域更强调社会公平,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我主张国有企业应当收缩到公益事业领域,如多办些公立医院、公立学校。
关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问题,既是一个宏观问题,又是一个微观问题。今年以来,随着信贷的大量投放,相当大的一部分信贷资金投向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仍然嗷嗷待哺,拿不到信贷资金。
今年以来,我们因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研究》的课题,走了很多地方,发现各地、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过多,且定位不够准确,吸纳了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占用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挤出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这方面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应当定位在哪些领域?前面,我们谈到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而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即使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也应当从亲自“划桨”转变为“掌舵”。对于一些由地方政府平台垄断的领域,能否也放开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刺激经济政策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能否继续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而在于能否带动起民间投资,这是我们今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所在。而能否带动民间投资,这就需要政府放开市场准入、放松管制、降低门槛、降低税赋、搞活民营企业。总之,要为民间的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