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d three major aspects; the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the mi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investment financing platform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author also posed a series of questions. For example, how to carry out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relying on the government or the market? Wh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withdraw from competitive field? And what is their place in the market?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market-oriented approach” was more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Giv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should rationalize the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through reform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guide enterprises to merge, to reorganize, to increase or to reduce production by the reference of price parameter. The author also stressed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retreat to core sectors related to national economy. Namely, there should be a two-way street, the go-back track of which means withdrawing from this competitive field.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
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走势企稳向好,第一季度GDP为6.1%,第二季度是7.9%,第三季度达到8.9%,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好,今年“保8”应当没有问题。现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上半年,“保增长、扩内需”的主张占了上风;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企稳向好,“结构调整”的观点逐渐升温,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到应当抓住时机推动结构的调整,或者说,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应当抓住时机推动结构调整,这种声音越来越凸显,这是一种进步。
政府,还是市场?
但是,新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是依靠政府,还是依靠市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
一种主张是依靠政府来调整。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自己的判断,认定哪些产品或哪些行业发展过剩了,哪些产品或产业发展不足、需要保护,也就是所谓的“有保有压”;另一种思路是依靠市场来进行调整,即把价格机制理顺。然后让企业根据价格参数自己去进行结构调整。
我个人认为,“市场化方式”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当前形势下,应当通过改革,尽快地理顺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价格参数指引企业或兼并、或重组,或扩大生产、或压缩生产。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同上半年一样,采取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可能推升物价上涨,尤其是资产价格的上升,这样就有可能加快资产泡沫的形成。因此,继续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可行。反之,如果过早收紧货币政策,又让人担心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即经济上升之后再重新滑落下去,呈现“W”走势。
凯恩斯主义,还是供给学派?
参考国外经验,如果长期使用凯恩斯主义扩大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么,可能会出现“滞胀”局面,如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导致宏观经济政策无从下手。80年代,美国学者反思时发现,形成“滞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不断、反复地扩大需求,最终导致“滞胀”的形成。要么,可能导致“泡沫经济”。如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日元大幅度升值以后,日本的出口受到阻力,导致经济萧条。为应对经济萧条,日本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实施了两个投资计划,同时还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利率压到历史最低水平,达到2.5%。结果,资产价格大幅度上升,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形成巨大的泡沫。等到1989年,一般商品价格也开始上升以后,日本中央银行连续五次提高利率,于是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使得日本经济出现了“失去的十年”的痛苦局面。
这也就是说,如果长期使用凯恩斯主义扩大需求政策,就有可能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两种结果,“滞胀”或“泡沫经济”。
因此,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我认为中国应当尽早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转换,应当用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来替代凯恩斯主义的政策。
80年代初,里根总统上台后,美国政府采用了供给学派的理论来应对“滞胀”,终于使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其办法就是:放松管制、放开市场准入、降低税赋、搞活企业。
我认为,中国当前也应采取这种做法。与其扩大需求,不如改善供给。进一步而言,与其振兴产业(也就是说全面振兴十大产业),不如搞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学者在总结经验教训之时发现,日本当年就是把“扩大内需”与“扩大总需求”混淆了。扩大内需,是相对于外需而言,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而扩大需求,相对于供给而言,是一个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总供给相对的是总需求。把二者搞混以后,就会在“扩大内需”的旗号下,不知不觉地扩大总需求,最终导致“泡沫经济”。
因此,我们应吸取当年日本的经济教训,不要把“扩大内需”与“扩大总需求”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