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晏平:人力资源与管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09-05-01来源:搜狐旅游 作者:佚名
  

首先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中国饭店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同步性。要建一个饭店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快的,有个三年两年就可以建起来,经¬济型饭店建设周期更短。但是要塑造一个管理者,或者一个合格的服务人员,不是两年三年可以建立起来的。
 
        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曾经做过一些调研,这几年来,中国饭店业发展速度接近20%,而人力资源虽然也在发展,但总量上增长还不到10%。另外,越是在大城市的人越不愿意从事饭店行业,我们只有从周边及其他地区寻找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这种人力资源的竞争既有区域性竞争,也有行业竞争,包括内部和外部。新酒店的兴起,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员,我们能否迅速从这个城市找到,就是一个问题。饭店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人力资源的形势日趋严峻。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喜欢饭店行业的人数在减少。现在的招聘变得越发困难,这种困难首先体现在总量上的缺乏,旅游学校的招生同酒店的增长也不同步,同时还有来自通信、金融、物流、IT等行业的竞争,冲击非常大。向国外谈论中国饭店业人力资源匮乏或者是问题的时候,人家还以为我们在开玩笑。中国人那么多,怎么会有问题呢?他们不信,但我们行业人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压力。从供给的角度来说,我们既面临数量上的供给不足,同时还有质量的问题。现在旅游学校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足以供应市场,而且如果培养过快,师资力量也跟不上。所以合格的老师是培养合格员工及管理人员的前提。这一点值得向国外学习,他们的老师基本都具有饭店实践经¬验,理论结合实际。

  从管理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来看,有这么几个层面。第一,人力资源战略应该服从于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首先要明确公司的战略,比如国际化和本土化与公司战略是一种什么关系,例如,在中国在几年内要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品牌,那么你就按这个标准寻找国际化的人才;如果只想做成地方性或者国内的管理公司或者品牌,那你也就针对这个战略要求进行招聘就可以了,因为你所付出的成本和你的战略及人所带来的价值有相关性。如果你只考虑请几个印度人当门童、几个白人厨师来做西餐就国际化了,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第二是公司的定位与人力资源的定位。公司要做多大规模,做什么样的品牌,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定位。如果你计划几年内发展几十家酒店,那么你就要按照这种发展速度定位人力资源;三是品牌的定位与人力资源的定位。如果你想做一个白金五星,那你就一定要配备符合白金五星要求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花三四十万聘用一个总经¬理管理也是很不现实的。市场的资源需要按市场的机制来分配。相反地,如果你要找一个经¬济型酒店的经¬理,那就应该聘用一个成本相对节约的人力资源;第四就是产品的定位与人力资源的定位。如我开了正宗的法国餐厅,最好就是请一个法国大厨,但前提是所在城市要有法国大餐的市场,有了市场再选人员。需要歌手祝唱,建议也找个正宗的。
  其次,我们集团人力资源本身哪些是可以挖掘出来的,成为未来发展战略可用之才,这种潜力的挖掘工作也非常关键,这样从自己企业成长起来的人往往比外聘人员更懂得企业的文化内,更有责任心和忠诚度。

  此外,构建一个合适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很重要。人力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能力,要能独立完成任务,餐饮部经理能够管理好餐厅、客房部经¬理能够管理好客房就是一种能力。有的人全面,有的人专业。对于交待的任务,完成得好的人有理由,完成得不好的人也有理由,通过这些实践就可以判断这个人到底能够做什么;其二就是知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知识腾飞的社会,酒店还是那个酒店,但管理已经¬改变,科技的发展带动了酒店运转方式的飞跃。但这种飞跃和变化是主动还是被动至关重要,例如营销,有人提出你通过我的网站订房价格最便宜,如果你通过其他方式能够订到更便宜的,你可以不付费,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革命,从饭店曾经¬通过代理层层残剥到今天的直销,虽然直销也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但至少是一种革新;其三是学历,刚才提到教育,中国的旅游教育有进步,但离专业化发展还有一些差距,第五是年纪,国内同国外对于服务从业人员的年纪要求不一样,观念也不同。

  最后是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战略的选择。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最热衷谈论的话题就是企业文化,因为当时日本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后大举全胜,美国人感到了非常的压力,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文化的影响。《Z理论》中就指出日本人进入企业后,就基本准备奉献终身,作为企业也针对不同的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告诉员工若干年后,可以享受到什么样的待遇,获得怎样的提升,退休后又能如何。然而90年代,美国不断创新,逐步找回了竞争优势,此时日本又开始反思自己的企业文化,虽然培养了员工的终身职业感,但面对技术革新时,却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管理阶层分明,过去讲求工龄。而美国的雇佣关系就很简单,今天需要你就可以把你提上去,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增强,但归属感降低。到底哪种企业文化更好,目前还不好妄下结论。结合自己企业的情况,选择一个折中共赢的办法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