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海南免税市场“日均卖1亿”的热度延续。
据海口海关统计,10月1—5日,海口海关共监管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5.3亿元、旅客8.2万人次、件数54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36.9%、34.8%和86.2%。
而早前的7月1日至9月30日,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到86.1亿元,同比增长227.5%;购物人数129万人次,同比增长62%。
海南市场成为检验疫后旅游消费,乃至内循环新格局的一个重要区域。诸多政策、市场新格局等因素叠加下,海南免税市场乃至中国免税市场,都面临着一个较长的市场新语境期,而重磅入局者也在累加,比如复星旅文、阿里巴巴等。
近期,复星旅文宣布与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海南省重要国企)合作,其中旅游零售是重点之一;阿里巴巴与世界最大的免税集团杜福睿集团(Dufry)合作,数字化成为关键合作点和切入点。
延伸来看,中国免税市场将有两个直接的变局点:海南市场、旅游零售数字化。诸多巨头,将如何具体为之?市场变局又将怎样上演?
复星旅文与海南国企“联手”
9月29日,复星旅文宣布与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旅游零售、海内外客流导入海南、优质旅游和商业项目的开发及运营等方面深化合作。
旅游零售是其中的显眼存在。作为这一合作的实质推动举措,同一天,海南控股全资孙公司全球精品(海口)免税城有限公司与复星旅文也签署协议。
而早在8月19日,全球精品(海口)免税城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全球消费精品(海南)贸易有限公司被宣布拿到免税牌照,为海南省两家获批离岛免税经营资质的两家国有企业之一。
海南控股有一定来头。公开资料显示,海南控股成立于2005年2月,是海南省政府为了引进重大项目,带动省外资金投资海南,推进省内重大项目实施,促进海南经济发展而设立的综合性投资控股公司,且为国有独资公司。
如果与复星旅文2020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的相关信息对应,不难发现复星旅文“切入”免税领域的考虑。
在8月26日该业绩发布会上,复星旅文董事长钱建农透露,公司正组建全新的旅游零售事业部,并成立了生活方式2030实验室,希望基于现有的目的地度假村场景,做一些对消费者来说增值的旅游零售服务,植入更多和未来度假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推动度假和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在线上线下同步推广。
这大致包括:
1、对三亚亚特兰蒂斯现有的4000平方米购物街作一定调整,更多引入生活方式和场景化消费有关的产品,利用Thomas Cook平台实现线上同步购买;
2、基于酒店目前高端客户资源,三亚亚特兰蒂斯一期此前预留的3万平米空间,已经启动规划设计,将在明年建成零售购物中心;
3、在即将投入规划建设的三亚复游城里规划建设大型购物消费中心;
4、基于现有业务,寻求和其它旅游零售企业合作,介入更多和休闲度假相关的旅游零售业务。
复星旅文与海南控股在免税领域的合作,将有可能成为上述四个计划落地的直接载体,比如在购物街或零售购物中心等开设免税店。同时,复星旅文现有的高端酒店、度假村或旅游目的地业务将与免税业务形成协同,比如客流互导转化的可能,以及至少在旅游消费的长链条的“购”环节中带来更多补强可能。
而海南控股作为海南力拓免税业务的本地国资企业两个“抓手”之一,也自然负有重任。
简而言之,免税领域的突破发展对海南有着重要意义,是其拉动区域消费、推动目的地复苏,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一个抓手,乃至未来的国际免税市场中“圈”得更多市场份额等,也有不小作用,尤其疫情带来的消费回流转化的“窗口期”,更不容错过;而免税市场的突破之一必然是市场的活跃度、足够的竞争度和足够的活力,也就自然要求市场竞争主体的多样性(免税牌照的资源稀缺性使得免税企业主体基本是国资企业,这又是另一话题了),充分竞争一起做大“大盘”,自是再好不过。其背后指向的是免税商品的供给体量提升、体系升级,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也即更多的免税商品、更优惠的价格,是两个关键。
于是,就要打破市场垄断(更具体说就是中国中免在海南免税市场的垄断格局)。毕竟市场垄断企业的能力天花板、垄断下的“惰性”等,都会对免税商品的供给、价格优势等带来制约。
所以早前海南省财政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发布公告称,海南将按照经营品牌、品种、价格和国际三同步的原则,采用招标等市场化竞争方式选择并确定新增加的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经营主体。此举目的较为直接,即增加新的免税经营主体,弱化当前的市场“寡头”垄断境况,提升市场竞争度和活跃度,加强供给,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免税购物需求。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海南共有4家离岛免税店: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琼海博鳌免税店、三亚海棠湾免税店,均是由中免集团(中国中免旗下全资子公司)经营。
作为海南国资企业,海南控股在免税领域自然难免会有一些政策、资源等支持,但市场的拓展借力外手合作自然也是正常逻辑,比如免税店的场景空间拓展落地,商品消费客流的拓展转化等,复星旅文成为一个合作选择。
阿里巴巴的“谋图”
在寻求构建更市场化、国际化的免税市场新格局中,海南也在尝试与国际企业有更多合作,以求由其带入更多的国际资源、客流、业务体系等。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海南自贸港方案发布后的第一天(6月1日),海南高层即与世界最大的免税集团杜福睿集团(Dufry)视频连线,推进相关领域务实合作。海南高层希望,杜福睿集团发挥优势,用好离岛免税政策,大力布局精品免税店和经营网络,推动海南免税品与国际市场在品牌、品种、价格上“三同步”,满足人民消费需求。
杜福睿集团2019年销售额为88.5亿瑞士法郎,约合657亿人民币,是中国中免营收的1.37倍。但其当前也面临两个较突出问题,其一是在亚太市场市场渗入占据份额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其2020年上半年的业务分布情况显示,亚太及中东地区占其总收入的15%,而欧洲和非洲为其最大市场,占比为36%。而有公开数据提到,亚太市场正成为全球免税市场的最重要增长点,看两组数字:2000年至2018年,全球免税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0亿美元增至790亿美元;2000年,亚太地区免税品销售额由全球份额的12%,增长至2018年的49%。
其二是疫情带来巨大冲击,杜福睿集团的营业额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62%。杜福睿集团的渠道包括:机场、火车站、口岸和市中心及酒店商店、邮轮和港口码头等。
基于这两个问题维度,我们来大致分析阿里巴巴与杜福睿集团的合作。
其一,亚太市场的免税行业机会空间巨大,且还将进一步扩增,比如海南市场的推动,意味着中国市场尤其海南市场将是杜福睿集团扩大亚太市场份额绕不开的区域,海南伸出的“橄榄枝”将有可能为其打开一个突破口。而要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拓展,最好找到合作强手。
据公开信息,阿里巴巴将与杜福睿集团组建中国合资公司,发展中国的旅游零售业务,同时阿里巴巴亦将战略入股该集团。杜福睿集团将可能增发2500万股份,预计融资规模达7亿瑞士法朗,阿里巴巴承诺将至多认购杜福睿集团扩大后股本的9.9%。
根据阿里巴巴与杜福睿集团的合营协议,对双方组建的合营公司(阿里巴巴和杜福睿集团分别持有51%和49%股份),阿里巴巴将提供在中国的网络和数字化能力,而杜福睿集团将向合营公司注入目前在中国的旅游零售业务,并通过其供应链和运营能力为合营公司提供支持。
如果按“人、货、场”的逻辑大略来看,杜福睿集团提供“货”,而阿里巴巴基于数字技术和平台为其提供“人”与“场”,包括可能重构“人、货、场”。比如其中阿里巴巴已聚合的大体量消费客群、构建的线上线下消费场景乃至生态,具备与杜福睿集团免税商品打通的可能。
其二,疫情带给业务的巨大冲击或重创,也显示杜福睿集团依赖线下渠道的弊端,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线上化趋势在零售业中的趋势正在加快。一定时间里,杜福睿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免税业务开拓大概率不会是在机场、港口码头或市内开设免税店的形式,线上开拓会是重要考量。延伸说,线上化、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增加抗御风险能力,当是杜福睿集团的必然选择之一。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成为零售企业的选择。数字化不但是实现销售渠道的线上化开拓,还在于基于消费者聚合的线上化改变了消费路径和方式,以及场景,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勾连互通,线上消费的圈层扩大化、在线化渗透下沉度提高等背景,零售的供应链、服务链和消费链都面临重塑的动力与压力。正如杜福睿集团希望提升商店运营、员工管理、旅游线上服务、客户体验、数字分析等数字化程度。
而阿里巴巴可能获取什么?包括不限于杜福睿集团既有供应链体系与阿里巴巴的协同作用,在欧美、非洲等市场的免税支付场景,以及在中国免税市场的支付场景,当然还有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