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在主报告会:中国与世界旅游经¬济发展与趋势
发表演讲
各位企业家,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会议组织者请我来,我想讲一些宏观经济方面的情况,我的想法是把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谈一点个人的看法,申明一点,这是个人的看法,不代表所在单位。
宏观经济形式与政治取向
今天我想讲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宏观经济形式与政治取向,那么刚才保会长已经讲前三季度的经济形式,现在是一个基本向好的发展趋势,今年第一季度GDP为6.1%,第二季度是7.9%,第三季度达到8.9%,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好,今年保8%应当是没有问题。于是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发生一些变化,上半年,保增长扩内需的主张占上风,政策取向也基本遵循此方向。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起稳向好,结构调整派观念逐渐升温,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到应当抓住时机推动结构的调整,或者说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讲(其实早就认识到了,只是声音不那么明显),这种声音越来越突显,这是一种进步。
现在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结构怎么调整?是依靠市场还是依靠政府?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思路:一种思路就是政府来调。今后政府与有关部门,说谁过剩,那么谁就过剩,就得往下压,说谁不足,那么就要保护,这就所谓有保有压;另一种思路就是靠市场来调整。怎么依靠市场调整呢?就是把价格机制理顺。价格机制理顺后,价格参数就会发生变化,然后根据价格参数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我个人认为,应当在当前形势下,通过改革,尽快地理顺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价格参数指引企业或兼并、或重组,或扩大生产、或压缩生产。市场化的方式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我认为结构调整应当做出正确的选择。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应当说现在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像上半年那样,实行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推升物价上涨,尤其是资产价格的上升,这有可能会加快泡沫的形成,因此,许多专家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另一种办法是,现在收紧货币政策,又会让人担心二次探底,也就是经济升起再下落,担心经济出现W的走势。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如果长期使用凯宾斯主义扩大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可能会出现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胀局面,即一边是通货膨胀,一边是经济体制,这可能会导致你的宏观经济政策无从下手。80年代美国政府学者在反思之时,发现滞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使用凯宾斯主义政策。不断地、反复地扩大需求,导致滞胀的形成。另一方面,可能出现泡沫经济,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由于日元升值以后出口受到阻力导致经济萧条。为了应对经济萧条,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搞了两个投资计划,随后又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利率压到非常低的水平,达到2.5%的水平。刺激经济的结果是,资产价格先上升,也形成了股票价格、地产价格的巨大泡沫。到1989年,一般产品价格也回升,等一般产品价格上升后,日本中央银行连续五次提高利率,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使得日本经济出现失去十年的痛苦局面。也就是说,如果长期使用凯宾斯政策,会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两种结果,滞胀经济或泡沫经济。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我认为中国应当尽早地实行宏观政策的转换,即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尽早地实行战略转换。应当用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来替代凯宾斯主义的政策。所谓供给学派的主张就是80年代的美国长期滞胀之后(70年代美国是十年滞胀),80年代初里根总统上台以后,采用了供给学派的理论来应对滞胀,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其办法是:放松管制、放开市场准入、搞活企业、降低税赋。我认为,对于中国当前来讲也应当采取这种做法,与其扩大需求,不如改善供给,进一步讲,与其振兴产业(也就是说全面振兴十大产业),不如搞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尤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学者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发现日本当年把“扩大内需”与“扩大总需求”相混淆。扩大内需应当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是相对于外需而言的,而扩大需求,它是一个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供给而言的,相对于总供给来讲是总需求,两者不一样。我们要吸取当年日本的经济教训,不要把“扩大内需”与“扩大总需求”相混淆。
微观经济形势与体制改革
第二部分讲一下微观经济形势与体制改革。刚才保会长也讲了,近年来尤其是这一轮宏观调控以后,中国企业分化现象非常严重。经济过热时,若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谁最先受损?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而经济冷的时候,刺激经济寻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谁最先受益?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这就使得企业出现严重分化现象,也就是保会长刚讲的“国进民退”现象越来越明显,这是十分危险的。我们很担心,搞不好的话就会回到计划经济时期,回到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这并不是不可能的。50年代,我们就是通过公私合营公进民退的趋势下,一步一步走向计划经济轨道,这是最后大家尝到的苦果。现在,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走出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也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面临今天的形势,又走回头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我觉得,这是各方面包括媒体应当予以高度关注的事情,它不仅对于民营经济,而且对于国家经济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为什么国有企业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按照我们十年前的说法,就是国有企业要收缩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也就是说要有进有退,“退”就是从这个竞争领域退出。为什么国有企业要从这个竞争性领域退出呢?我认为,一方面,国有企业产生垄断,并且它吸纳、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当前,国有企业具有“国家”背景,能从银行贷到更多的资金,这样对民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且国有企业在经营上可以不计成本,同时,它还拥有各种关系。就酒店业来讲,国有企业的酒店,它可招揽大量的政府会议,可享有很多的客源,拥有政府关系资源,这样,民营企业是竞争不过国有企业,它们之间存在不平等的竞争,而且,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的酒店向酒店行业进军,这令民营企业十分担心。我在调研时,听民企反映,非常地担心。我始终不明白,从现在这个说法来看,酒店行业显然不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关键领域关键行业,为什么国有企业要在酒店行业做大?我个人观点就是,国有企业应当坚决地退出竞争性领域,这应当作为一个长期坚持的国策,而不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左右摇摆。此外,国有企业退向何方?按现在的正统说法,国有企业要收缩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或者说是关键领域、关键行业。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发展民营企业?因为国有企业效率不高。你把一个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收缩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那么我们国民经济是更安全?还是更不安全?这好比一个运动员,膀大腰圆,四肢发达,但比如说,他关键部位的心血管堵塞,效率不高,你认为他能成为一个好的运动员吗?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吗?同样的道理,国有企业效率不高,而且都收缩到命脉领域,然后占据垄断地位,拿垄断的高工资,这显然对国民经济是一种危险。那么国有企业酒店应当收缩到哪里?按照经济学家观点,国有企业应当收缩到公益事业,应当收缩到为了提高国民福祉的领域,因为这些领域更强调社会公平,所以,我主张国有企业应当收缩到公益事业领域。
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
接下来要讲一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问题,这既是一个宏观问题,也是一个微观问题。今年以来,随着信贷的大量投放,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投向哪里?投向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如城市开发公司、交通开发公司这样一些投资公司。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仍然嗷嗷待哺,拿不到信贷资金。今年,我们调研的一个课题,关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研究。我们到过很多地方,发现各地、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过多,定位不够准确,吸纳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占用过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挤出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这方面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比如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应该定位在哪些领域?前面,我们谈到是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另外,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即使是基础设施建设,认为政府也应当从亲自划桨收缩转变为掌舵。一些由地方政府平台垄断的领域,也应当把市场准入放开,应当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政策成功与否不在于政府加大投资力度,而在于政府的投入能否带动民间资本的投资,这是我们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而民间投资能否带动起来,这需要政府一方面放开市场准入,放松管制,降低门槛、降低税赋、搞活民营企业。总之就是要为民间的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