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吸引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等的专家学者和来自喜达屋、万豪、洲际、凯悦、东方文华、富豪、首旅、锦江、金陵、开元、港中旅、海航、如家等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的负责人。50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共谋中国酒店品牌建设大计。信心和希望成为论坛主题词
论坛上,许多嘉宾不约而同地用了温家宝总理的“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作为发言的结束语。仲量联行酒店集团高级副总裁吴嘉宝提供的数据显示,有超过70个国际品牌酒店落户中国,而中国亦有超过300个本土酒店管理公司。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7%,到2015年将成为接待入境游客人数最多的国家。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和需求的提高,都将成为中国酒店供给增长的驱动力。
万豪国际集团中国区酒店业务发展副总裁林聪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利于酒店业的发展保持清醒,优胜劣汰、重新洗牌,会让酒店市场朝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表示,中国有着广大的国内市场作为基础,投资和运营的前景依然看好。本土品牌:翻越“三座大山”
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首旅建国酒店管理公司董事长张润钢分析:在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国际酒店品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些酒店的住房率正以“自由落体”的速度下滑,这为本土酒店提供了新机遇。但他提醒业界,并不是因为本土品牌的切实提升才拉小了差距,摆在本土酒店面前还有“三座大山”要去翻越。其一,品牌(技术)的大山。他指出,本土品牌的定位还不够清晰,内涵不充实,缺乏支撑一个品牌的相关系统;其二,业主关系的大山。项目的质量、合同的质量以及酒店的业绩都存在问题。他说,首旅建国调整了8个项目的总经理,其中由于效益不好而调整的几乎没有,主要是没有处理好同业主的关系,与业主关系的好坏影响了品牌推进的速度;其三,制度的大山。现有的本土酒店品牌,大都是国有的,这样的机制在很多地方不利于品牌的成长。
锦江国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卫民认为,酒店业者要努力塑造中国酒店的品牌特性。博大精深、仁和重礼的中国文化是本土酒店集团塑造品牌的独特优势;而在全球化语境下,重视跨文化的交流能力,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是本土酒店着眼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国际品牌: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斯塔德勒酒店总经理理查德·阿迪分析了目前国际酒店品牌面临的危机:“美国消费指数达到了历史最低点,63%的国民削减了休闲娱乐开支,经济衰退让酒店业者感到不安。”喜达屋酒店与度假村集团投资拓展高级副总裁何国祥则表示,跨国企业此时应利用好当地资源,提升融合度,根据中国的风土人情,设计出符合客人口味的项目和产品。
东方文华酒店集团运营董事安德鲁·赫斯特在他题为“国际酒店品牌的中国战略”的演讲中说,东方文华始终扎根于东方文化,他们与国际知名设计者合作,在各地创造个性特征不同、独一无二的酒店;他们与世界著名的厨师合作,为客人带去各地丰富的餐饮体验;他们还通过水疗品牌,将关注点放在了客人身体的健康、情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方面。从调查数据来看,约有70%的客人认为水疗是再次光顾文华的因素。他们更关注员工,鼓励他们主动了解客人的需要,培养员工成为酒店品牌文化传播的大使。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访问副教授鲁希·亚曼博士指出:“游客不是来酒店住宿,而是来景区(城市)游玩”。城市才是吸引力所在,因此酒店必须为市场提供符合城市文化氛围的产品。酒店投资更加理智
环球凯悦集团投资及开发副总裁夏农认为,虽然在建的个别项目可能会由于资金问题有所延迟,但只是很少一部分。从他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理性投资者都很清楚,酒店是一个周期性长的项目,选择在低潮的时候建设,高潮的时候开业,就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金陵饭店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汤文俭认为,金融危机让投资机构更加理智。目前,对境外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酒店经营收入下降比较明显,而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却让国内旅游市场持续火爆,这给金陵这样的本土品牌酒店的扩张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内部来说,就是要夯实内功,丰富酒店产品内涵,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从外部来说,由于土地政策的优惠以及银行贷款政策的宽松,投资成本降低,投资可行性增强。他还透露金陵将在南京周边1小时都市圈内投资开发48平方公里的,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养生养老、创意产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在全国范围内自主投资、自主管理16家酒店,总资产达到103亿的开元旅业集团的掌门人陈妙林也表示,2007年底与美国凯雷集团的合作大大增强了资本运营理念,目前正在运作上市。酒店行业现状不理想,是特殊背景下的体制和结构性问题。但从投资情况看,第一季度银行宽松的利率政策很具吸引力,预计今年下半年政策会有所收紧,开元会继续沿着既定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积极发展自己,预计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将会启动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领袖级人才是品牌建设的核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谷慧敏认为,目前很多酒店觉得院校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脱节,这一定程度上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注重知识性、功能性教育,缺乏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即将从事的行业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导致高校学生成为行业未来领袖人才的几率下降。因此,她认为,高校课程设置不能“机会主义”,要与行业需求相吻合,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上海旅专的校长余炳炎表示,教育要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变化,学院师资要同行业互动,只有熟悉行业,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行业、迅速上手的专业化人才。
华侨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彬表示,他们企业每年都吸收大量的专业学院毕业生,领袖人才的战略眼光和工作能力要在点滴中培养。